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工程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
今天是 2024年 12月 09日 星期一
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工程测试专业委员会
news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党员引领,为人工智能定制标准之尺——记上海
2021-06-30 返回列表

 


    2020年的春天,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而在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敏刚博士记忆里,从来没有哪一个科研项目如同智能人体测温设备标准制订一样,能让整个团队争分夺秒地日夜奋战。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单位的协作下,该智能测人体温标准在短短的半年里就成功推出,比以往标准研制通常需要的1—2年时间大大缩短。如今,遍布机场码头、社区园区的智能人体测温仪器,早已成为防控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到,必须要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日日夜夜,陈敏刚依然感慨万千,“在党员带头的感召下,尽管我们团队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并且成员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大家好像始终在一个办公室里加班工作。”
 
    而在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名单上,陈敏刚研究员团队参与的“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摘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殊荣。陈敏刚说:“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
 
一周拼出ai人体测温标准初稿
 
    “拼了!”这是陈敏刚接到智能人体测温设备标准研制任务时,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作为上海软件中心的党员示范岗和人工智能技术带头人,陈敏刚当然清楚,要为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制定一个标准需要做多少准备和多长的时间。
 
    “一个标准的制订,就像是为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量身定制一把‘尺子’,看看它们是否能准确而清楚地把人脸及额头区域识别出来。”陈敏刚说,“如果这把尺子刻度太粗,就会让市场上的测温产品鱼目混珠;而刻度太精细,又会把产业门槛提得太高,不利于整体发展。”
 
   过去几年,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领域。然而,在这些华丽炫目的人工智能应用背后,是算法、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的支撑,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相关人工智能应用标准的制订。作为国内信息技术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上海软件中心牢牢锚定产业发展最前沿,为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一把把“标准尺”。
 
 
    在新冠疫情面前,这个标准显得更加重要。温度的微弱差别,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判别一个人是否有感染的嫌疑。这关系到整个疫情防控的大局:太松就会放过漏网之鱼,太紧就会产生过多的误报。
 
    对于陈敏刚和团队而言,尽管之前有参与制订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标准制订的经验,但人工智能温度测量不仅仅是人脸识别,还需要添加测温相关的标准。按照一般的标准制订过程,从行业到企业,从研究机构到政府部门,相互协商一圈下来,没有1—2年是完不成的。
 
    但在特殊时刻要行特殊事。在陈敏刚向团队成员说明情况之后,大家立刻热情高涨。“党员骨干带头,每一个人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陈敏刚说,白天查资料、写标准草稿,晚上开会讨论。当时,团队成员都居家办公,却比平时要忙碌得多,一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
 
    作为带头人,陈敏刚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啃完了温度测量标准的资料,并与人脸识别的标准进行了结合。整整一周,陈敏刚每天只睡3—4个小时,团队成员也同样默默地跟随他的节奏。最终,团队与相关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在短短一周内之内拿出了标准的初稿,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到了2020年8月,《智能人体温度检测与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标准正式出台,智能人体测温产品是否合格,有了科学而严谨的标准。此外,陈敏刚团队还完成了《智能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基于视频图像的人员追踪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等3项与人工智能助力疫情防控相关的标准。
 
 
为产业提供共性技术的基石
 
在疫情防控的战斗中,陈敏刚团队除了参与测温标准制订,还为“随申码”的成功应用作出了贡献。
 
当市民打开“随申码”进行人脸识别登录时,只需保持姿势不动,就能扫描识别出来。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应用背后是今年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支持。这一技术采用了光线活体检测,可根据真人脸面的自然反光实现智能判断,相比点头、张嘴等动作识别,可更精准检测人物活体,“防伪打假”能力超高。
 
“我们主要负责该项目中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处理与分析架构研发;同时,开展了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的对抗攻击方法研究。”陈敏刚介绍说,分布式构架能够协调多台计算机进行协同工作,可以更快地实现人脸识别算法模型的训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抗攻击方法,可以发现并填补算法中的弱点。基于该项目的腾讯健康码运行一年,累计用户超10亿,亮码次数超240亿,访问量超650亿次。
 
能够及时准确地推动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的应用,得益于陈敏刚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应用与测评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早在2017年起,他就带领团队啃“硬骨头”,开拓测评“新战场”。他一方面走访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和研究机构,细致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测评现状;另一方面带领团队研究最新的人工智能测评相关学术论文,搭建测评环境,验证各项测试技术和指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的关注焦点是基础研究,企业关注应用。行业标准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在短期内带不来收益,也需要持续研发投入,这就需要上海软件中心这样的第三方科研机构来做。”上海软件中心副主任蔡立志说,近年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上不断加大力度,再加上陈敏刚团队一直以来不计回报的默默积累与工作,才能给上海乃至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添加更为坚实的基石。
 
面向“十四五”,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成立了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所,布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测试评估、工业智能、健康智能等方向的研究与服务,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而努力。
 
二维码
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工程测试专业委员会 电话:010-87660482 传真:010-87660482 邮箱:ceietn@sina.com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100176)
Copyright © 2021-2027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与测试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工程测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电设信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1002915号-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