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链工作情况——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共实施质量强链项目952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889个,2087家链主企业、18万家链员企业、2952家赋能机构参与,实施重点攻关项目3176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14391个。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刚刚您介绍了国家标准的整体情况,其中提到总局近期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出台一些国家标准,那么请您介绍下具体有哪些标准?未来这些标准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快速发展,去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对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新一轮规划。今年以来,我们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标准供给力度,先后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要求、测评指标与方法、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等国家标准,为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夯基架梁”“铺路架桥”。近期,总局正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研制工作,进一步落实《指南》总体布局,持续健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
在算力平台方面,加快推动深度学习编译器、高质量数据集、计算调度与协同等标准研制,优化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整合,助力培育产业生态。在大模型方面,加快推动机器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大模型标准,以及推理引擎、检索增强等大模型应用和优化技术标准研制,指导产业研发、选型和应用大模型。
在具身智能和智能体方面,加快部署智能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标准,引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研制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办公软件等标准,指导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和服务升级。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方面,推动工业大模型、钢铁行业大模型等标准研制,服务智能制造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围绕医疗、家居等生活场景,以及交通等重点行业需求开展应用标准研制,促进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发展深度融合。
在安全治理方面,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和优化训练等环节,开展数据安全标准研制,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流程数据安全。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分类分级、能力成熟度评估、伦理治理等标准研制,保障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加强跨行业、跨领域人工智能标准协调,启动绿色通道,提升标准供给效率,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标准尽早出台、落地应用。
南方周末记者提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质量强链工作取得哪些具体成果?下一步会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质量强链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去年以来,我们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重点产业链,部署实施了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一是打通技术堵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链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共性质量问题。例如,开展基于北斗、卫星双向和光纤这三种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交叉验证,解决了长基线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能力缺乏验证手段和评价方法等问题。
二是填补基础空白,补齐一批产业链做大做强急需的质量基础设施短板。例如,成功研制并发布中国首个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填补了国内汽车芯片质量认证体系空白,让国产芯片企业有了自主可控的“通关指南”。
三是锻造检测利器,研制一批支撑产业链做优做精的计量、检测相关方法和设备。例如,建立彩色光刻胶性能测试方法,解决了国产彩色光刻胶验证公认度不高、导入周期过长的问题,同时推动新型显示用偏光片不良率下降60%,促进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超50%,让“中国屏”真正实现了“强芯亮屏”。
下一步,总局将继续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通过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强化央地联动、区域互动、部门协同,以质量基础设施的“强筋健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破土而出”,全面助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